• 云南方言网,致力于宣传云南多元方言文化,打造云南最大方言门户网站!
  •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方言快报

中国方言电影, 我为什么喜欢你的乡音

时间:2012/12/23 12:29:37   作者:未知   来源:深圳晚报   阅读:1962   评论:0
内容摘要:当电影镜头越来越贴近特定地域内的小人物生活时,方言有着普通话难以比拟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当电影中的主人公们以各地语言诉说着他们的生活时,方言又以其鲜活自然传达出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性情与趣味。严絮&nb...

    当电影镜头越来越贴近特定地域内的小人物生活时,方言有着普通话难以比拟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当电影中的主人公们以各地语言诉说着他们的生活时,方言又以其鲜活自然传达出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性情与趣味。

    严絮

    当我们看《一九四二》时,刘震云第一句原汁原味的河南话旁白直接带观众“穿越”到1942年的河南延津,观众好像也跟着挨饿受苦。以方言为桥梁,令我们产生了杂糅着糟心、纠结、挣扎、沉重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心理体验。一个脱离河南方言的河南饥荒故事,失去了根,会在0.01秒内变得不真实,谁信?更别说勾起一代人充满樟脑球味道的私人回忆。

    跟《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一样,泛着浓郁乡情乡音的方言镌刻着多重地域文化以及藕断丝连的前尘往事。从影视作品的角度来说,要夸一部电影富有生活基础,总会搬出“接地气”这词来。“接地气”的捷径,非方言莫属。它往往能有效地追加、凸现镜头所无法企及的地域风情和生活质感,为人物提供更加真实自然的生活环境。

    崛起

    导演对方言滚烫的热爱

    ●电影发展初期,方言作为一种笑料和戏剧性的点缀出现在电影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方言充当了乡土文化输出最好的名片。

    ●方言电影成为本年度国产电影的“点睛之笔”

    方言电影中的“方言”,参照系是普通话,严格意义上说是与普通话相对的一种语言。

    纵观2012年,方言电影成为本年度国产电影的“点睛之笔”,几乎占去“半壁江山”。不少国产电影或局部或全片都使用方言展现地域风情。比如《黄金大劫案》的男主角“小东北”讲一口东北话、风格另类的《杀生》精彩川话、《白鹿原》使用陕西方言,还有讲武汉话的《万箭穿心》、讲天津话的《天津闲人》以及当下热映的“解压救心丸”——《泰囧》,王宝强一口河北乡音。

    中国导演对方言滚烫的热爱并不是这几年才发生的事儿。方言在中国电影中的运用与中国电影的发展“捆绑”在一起。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电影发展的初期,方言就作为一种笑料和戏剧性的点缀出现在电影中,造成一种新奇和喜剧效果。如 《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庞浩公在宴会上逗趣, 便用上海话说“大闸蟹乘飞机,悬空八只脚”;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拍摄四川方言电影《抓壮丁》。最早成规模的方言电影是粤语电影。1933年汤晓丹导演的香港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就是粤语配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繁荣的香港电影业出品的电影大多是方言电影。

    方言电影真正产生较大的影响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蛰伏的中国文化艺术老干新枝齐发力,乡土文化被推向前台,大量的乡土文学井喷爆发,成为电影剧本的来源。方言在此时充当了乡土文化输出最好的名片。不少导演不约而同选择在电影中使用方言。当中包括张艺谋在《秋菊打官司》、《有话好好说》中用了陕西方言,后又在《一个都不能少》中用了河北方言;何平的《双旗镇刀客》使用陕西话;顾长卫的《孔雀》用了武汉话。此外,重庆话的《三峡好人》,天津话的《别拿自己不当干部》、《没事偷着乐》,河南话的《鸡犬不宁》、《美丽的大脚》,沪语的《股疯》、《红粉》,山西话的《站台》,唐山话的《鬼子来了》……源远流长的粤语片传统更是方言电影的代表,至    今仍有导演没有放弃粤语片的本土市场,继续拍着他们的《七十二家租客》、《低俗喜剧》、《志明与春娇》、《桃姐》。

    提到方言电影,多数人印象最深的还是2006年横空出世的《疯狂的石头》,像盖·里奇致敬的“石头”在电影结构上几乎秉承“拿来主义”借鉴《两杆大烟枪》,然而这部神作被铭记归功于它本身就是一座“方言集中营”:四川话、河南话、山东话、粤语、闽南语全部囊括。

    如果我们把眼界放开,就会发现说方言不单是中国导演的那杯茶,欧美的导演也对方言情有独钟。著名励志电影《阿甘正传》中,汤姆·汉克斯的对白带有浓重的美国南部阿拉巴马州发音特征。在岩井俊二的纯爱电影《情书》中,配角“秋叶”所说的关西方言瞬间引入情境,堤幸彦执导的《自虐之诗》中使用幽默的大阪方言配合笑中带泪的励志主题。

    定位

    九成观众认为方言电影“幽默”

    ●“调味品”、“开心果”、“时光穿梭机”还是“美学利器”?或者一种比幽默、回忆更深层次的,我们无法定义的观影感受。

    在一份媒体的调查中,公众觉得当下哪些方言最火?调查显示,58.2%的人首选东北话,四川话以44.8%的支持率排名第二,23.0%的人选择了粤语排第三。接下来还有陕西话(16.4%)、河南话(14.8%)、山东话(10.4%)、天津话(10.3%)、湖北话(8.3%)、上海话(7.1%)、唐山话(5.1%)等。超过八成的观众认为,方言电影能把“生活故事化”和“故事生活化”,跟着电影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超过九成的观众认为,方言电影“幽默”,“有质感”,“用方言表达情感丰富”;超过七成的观众认为,地域性强,能产生共鸣。

    从这份调查中看出,排名前五的方言在电影中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这几种方言易懂。与标准化的普通话相比,方言在悠久的历史中积累了异常丰富的语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语言自身的独特魅力,足以反映出区域的差异,以及截然不同的人情风貌。比如京片儿有厚重的古都文化色彩;沪语中有婉约细腻的吴越文化色彩;粤方言中浓郁的岭南文化色彩;四川方言中灵气幽默的川渝文化色彩。

    将方言作为一种元素运用在电影里,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方言到底在电影充当什么角色,是“调味品”、“开心果”、“时光穿梭机”、“美学利器”?或者一种比幽默、回忆更深层次的,我们无法定义的观影感受。

深圳华夏星光国际影城的负责人何云认为:方言电影具有“地域性强”的特色,其中表现出的个人命运以及生存状态往往特容易打动观众,“方言电影会通过口碑宣传的方式吸引大批讲该地方言的观众,比如很多武汉人会来看《万箭穿心》,他们希望找到一种共鸣。”

    “还原性”是深圳文化学者胡野秋对方言的角色定位。他认为,方言电影“还原”了本地文化,电影创作者希望通过艺术作品保存当地文化,“语言趋同性固然令交流变得简单顺畅,但失去特色和个性。而方言正是地域文化的一种表达,一旦失去了方言,很多文化也将随之消失。”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海婴说,“为什么有的电影会用河南话、山西话,而不用普通话?我认为主要是为了表现出不同的生存状态”。

    日本语言学家藤原于一表达得或许更精确,他在《方言学之原理》中指出,“我很早就把方言改称生活语了,我把人们所说的方言学看成生活语言。”

    与学者和经营者的角度不同,导演对方言的运用也会因为电影基本属性、美学风格、表达方式而不同。导演郑君里的《乌鸦与麻雀》中,“小广播”躺在睡椅上计算将来可能到手的财产,一高兴便用上海话叫道“发财了,发财了!”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在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中,方言主要作用为制造喜剧氛围,如陕西话演绎的“安红,额想你”。还有《手机》中张国立的四川话“做人要厚道”。

    第六代导演王全安,他的电影《图雅的故事》讲述在内蒙古草原上,一个女人带夫嫁人的故事。灰暗的天空之下,尘土飞扬。与苍茫广阔的草原配合的是影片的一口西部方言;《惊蛰》的陕西大妞,乡音成为她的一个标签;《白鹿原》全片的陕西话对白令人印象深刻。在他看来,方言是还原真实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叙事时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为影片增加镜头所不能表达的生活质感,可以表现人们真实的生存状态,以达到影片写实化的效果”。

    如果说,在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中,方言是作为一种厚重的纪实美学风格表达手段的话,那么新生代导演的作品中,方言的文化象征意义被削弱,更突显“幽默性”,他们往往会将多个地区的方言杂糅、包装,关注草根文化,令影片更具戏剧性的商业效果和个性化色彩。

    前景

    方言未来会水土不服还是大展拳脚

    ●方言是一个审美的亮点,它“间离”了已经“自动化”的普通话,给观众带来一种陌生的审美感受,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能轻易得到观众的“芳心”。

    方言电影的前景是否能像幸福的花儿一样?答案有无限可能性。在不少专业人士眼中,很多方言电影的成功并非归功于人物的特殊腔调。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周星认为,越是“小众”的电影越允许方言表现真实感,但是如果要扩大影响,还是要以普通话为主。

    作为传播媒介,电影对语言有强大的依赖性。抖出的“包袱”首先得明白笑点在哪里,但如果不懂,这笑话就“冷”了。而且一旦遇到不太容易听懂的方言电影,推广就成为一只“路虎”,这也解释了为何粤语片只能在南方以南盛行,东北的“二人转”与周立波的海派青口的粉丝总是“互掐”。再比如《桃姐》在东北三省,仅有大连个别城市有影院提供粤语版,绝大多数影院都以“观众难以理解粤语”为由而选择了只放映普通话版。这反映出方言电影遭遇水土不服,无法受到整体观众的认可。

    “影视作品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文化大品牌的象征,因此讲普通话比方言更具辨识度和统一性。方言应该保留,但从传播的角度而言,不宜倡导方言电影。尽管方言在表现影片的地域特色上比普通话更有优势,但由于理解力和文化差异,方言电影无法大热”,本土影评人崔建明对方言电影的未来并不乐观。而与他意见相左的是香港影评人列孚,他谈到国产电影未来发展方向时表示,应该鼓励方言电影,细分电影市场。这方面川话版的《让子弹飞》做出一个好的表率。

    相比于标准普通话来说,方言是一个审美的亮点,它“间离”了已经“自动化”的普通话,给观众带来一种陌生的审美感受,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能轻易得到观众的“芳心”。方言电影,依赖演员的表演来呈现,掌握得好,方言和舞美、服装、道具等协调配合起来,可以在舞台上为观众展现出一幅史诗般丰厚的生活画卷;掌握得不好,就像外国人说中国话那样生硬艰涩,不但传递不出台词中的韵味,反而会弄巧成拙。归根到底,核心创意的故事和独特有趣的结构才是成就电影的腔调所在。


标签:中国 方言 电影 我为 为什么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站资源仅供学习参考,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搜索及网友提供,所有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云南方言网[Www.YunNan517.Com]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您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站所有信息资源仅供学习参考,如果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网址!谢谢您的支持!

来源:云南方言网 Www.YunNan517.Com

方言资讯

云南方言网 官方公众微信号:YunNan517 新浪微博: 请您资助我们

Copyright © 2009-2023 云南方言网 Www.YunNan51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