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方言网,致力于宣传云南多元方言文化,打造云南最大方言门户网站!
  •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大理方言

俗语谣谚里的风土人情 -- 大理方言趣谈之三十一

时间:2012/2/11 17:45:37   作者:尹学渊   来源:苍洱时讯   阅读:4123   评论:0
内容摘要:大理流行着许多反映地方独特人文地理和民族文化的方言俗语、谣谚,这些谣谚俗语,有的介绍大理地方人情风物,有的给人以生活知识和人生哲理,既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又睿智俏皮、幽默诙谐,读来琅琅上口,很值得玩味。这里略选一二,和大家一起欣赏。 被称作南诏发祥地的巍山,历史悠久,文...
    大理流行着许多反映地方独特人文地理和民族文化的方言俗语、谣谚,这些谣谚俗语,有的介绍大理地方人情风物,有的给人以生活知识和人生哲理,既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又睿智俏皮、幽默诙谐,读来琅琅上口,很值得玩味。这里略选一二,和大家一起欣赏。
    被称作南诏发祥地的巍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古今人才辈出,文化古迹也特别多。“大寺不大,小寺不小;小寺不塔大寺塔”,这是人们对道教名山巍宝山独特的寺观建筑状况的概括性描述,意思是:巍宝山上有称为大寺(圆觉寺)、小寺(玄龙寺)的两座寺观,叫大寺的规模比小寺还小,寺旁建有一座塔;叫小寺的规模比大寺还大。但寺内外并未建塔。有趣的是巍山人把这句俗语改为“大事不大,小事不小,小事不塌大事塌”,使平实的一句俗语陡生哲理,以此告诫世人,为人处世心胸要宽大、眼光要放远,主次要分清,你要是把大事当小事,把小事当大事,你就会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诸位看官可要记好巍山老乡的嘱咐哦!
    弥渡坝子水土丰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盛产稻谷、甘蔗和各种水果,尤其是弥渡芋头,堪与广西荔蒲芋头媲美。在滇西地区,解放前,弥渡就是名播四方的鱼米之乡,所以在大理地区,自古流传着这样一句妇孺皆知的方言顺口溜,叫做“去(kè)到弥渡,不想媳妇;去(kè)到红岩(ái),不想回来”。弥渡花灯也是四海闻名,被人称为花灯之乡,所以还有一句俗话叫做“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你看看,外乡人到那里,吃好穿好,还天天有人给唱花灯,媳妇也不想了,家也不愿回了,你说这种地方能不让人乐而忘返吗?
    “大理公鱼有子,鸡山和尚有妻”,这句俗语好像有点开玩笑的味道,其实不然,是有根据的。公鱼学名叫“裂腹鱼”,是洱海里一种珍稀鱼种,民间称“弓鱼”,扬琼《滇中琐记》里说:“弓鱼生洱湖中,色如银……衔尾而跃,形如张弓,因以得名。”因弓鱼平时很难捕获,只有冬春季节鱼群游到湖边滩地或溶洞里产卵时才能捕到,而那个季节捕到的都是有子的“母”鱼,故有“公鱼”有子一说。鸡山和尚有妻,也并不是亵渎佛家僧侣,据传,古时大理被称为“妙香佛国”,佛教盛行,元初西台御史郭松年的经典曾有“……凡诸寺宇,皆有得道居之,得道者,非师僧之比也,师僧有妻子,然往往读儒书,段氏而上有国家者设科选士,皆出此辈。”的记载。所以后人就说,大理密宗阿叱力僧侣是可以有妻室的。不知确切否,聊备一说吧。
    在笔者的家乡鹤庆乡下,流传着这样一个形容农村妇女善于背负重物的小笑话:几个外乡人在进城的路上,看见前面走着一位中年妇女,背上背着的大箩筐里有火烟袅袅冒出,赶快跟上去提醒说:“大嫂大嫂,你箩筐里什么东西着火了,都冒烟了,赶快放下瞧瞧吧!”,那位大嫂还没答腔,箩筐里先传出声音来了:“老子眼睛色(打磕睡),咂锅烟,你们不消管闲事!”,那位大嫂一脸轻松而又无奈地说:“这个死老倌,搭我进城赶街,懒得走路说,我背他一截,嘿嘿……”故事也许是编的,可鹤庆乡下妇女身体强健,吃苦耐劳,善背重物远行是出了名的。所以大理地区流行着这样一句俗语:“讨个鹤庆婆,胜过毛驴驮”,乍一听,有点轻慢不敬的感觉,其实是对我们鹤庆乡下妇女的调侃式称赞。另外,鹤庆人演唱滇戏是远近闻名的,据说鹤庆还是滇戏的发祥地之一呢,旧社会,逢年过节、结婚办寿,迎神赛会都要唱戏,直到解放初期,滇戏在鹤庆仍然大受百姓喜爱,所以世人早年称鹤庆城为“戏窝子”,民间有“十个鹤庆人,九个会唱戏”之说。如今时过境迁,不知家乡的滇戏还唱得热闹否?
    此外,还有形容独特地理状况的“一步跨三府,一街分两县,三步两座桥”(漾濞县城)、形容不同特产、民间技艺和习俗的“喜洲粑粑到处有,大理姑娘带不走”、“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有”等等,因篇幅关系,就不一一解读了。总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民间俗语谣谚的产生与流行,充分反映了大理地区人文地理、民情物产的丰富多彩,以及大理人睿智幽默的天性。有幸生长在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该是我们大理人的福分了吧?

标签:大理 流行 人生哲理 民族 知识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站资源仅供学习参考,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搜索及网友提供,所有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云南方言网[Www.YunNan517.Com]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您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站所有信息资源仅供学习参考,如果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网址!谢谢您的支持!

来源:云南方言网 Www.YunNan517.Com

云南方言网 官方公众微信号:YunNan517 新浪微博: 请您资助我们

Copyright © 2009-2023 云南方言网 Www.YunNan51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