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方言网,致力于宣传云南多元方言文化,打造云南最大方言门户网站!
  •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民风民俗

绕三灵:大理白族盛会

时间:2012/2/19 10:36:49   作者:未知   来源:苍洱时讯   阅读:4105   评论:0
内容摘要:“绕三灵”是大理白族地区最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也是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白族群众歌舞活动。“绕三灵”在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举行。其盛况,文人学士多笔录记载。“绕三灵”活动,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内容形式而年年举行,人数一年比一年增多,活动内容也从过去的单一的娱神活动,变为多样性...
    “绕三灵”是大理白族地区最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也是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白族群众歌舞活动。“绕三灵”在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举行。其盛况,文人学士多笔录记载。“绕三灵”活动,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内容形式而年年举行,人数一年比一年增多,活动内容也从过去的单一的娱神活动,变为多样性的、群众性的、自发的歌舞活动。“绕三灵”是白族人民的歌舞节、狂欢节、情人节。
    “绕三灵”由来以久,原名为绕桑林或逛桑林。在远古时,白族宗教信仰的是天母,一种原始宗教的信仰。信仰天母,每年就举行一次祭天活动,祭天在万花溪上游,花甸坝东山,九弯十八曲的祭天峰举行,老人们、长者、壮年都上峰去祭天,青年男女就躲在祭天峰东山脚下、万花溪畔的桑林谷(点苍山的沧浪峰南峰下)谈情说爱,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群婚活动,也是一种特定的地点,公开的活动。桑林谷位于五台峰和沧浪峰之间,万花溪畔,悬崖峭壁耸立四周,峰麓缓坡上树茂花繁,尤其桑林盛多。谷中有一块绿草如茵的平地,鸟语花香,环境恬静。桑林谷的上部中间裸露出一块高数丈的巨岩石,岩头正中间有一凹陷的窝窝,白族称之为“水碗”,像一个石臼,据说水满则主风调雨顺,水涸则有旱象。神奇的自然环境,原始宗教的活动,给桑林谷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原始的桑林活动就在这神秘的雾罩下举行。不知经过了多少岁月,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桑林谷无法接纳来自四面八方的众多红男绿女,加上母权制社会转为父权制社会,绕桑林才从狭小的桑林谷迁到开阔的平坝地区以庆洞村为中心点的地方举行。
到了隋末唐初,当时的南诏国为了适应统治国家的政治需要,由白族原信仰的天母、树神、太阳神、女性生殖器的崇拜,演化为英雄崇拜———即本境保护神的崇拜。加上佛教文化渗入,就在庆洞村———绕桑林活动的主要场所,建盖了圣源寺,护法神都庙;到了大理国,大理国王将其祖先封为中央爱民皇帝,号为“五百神王”,并要求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四日各地的本主都来神都朝拜中央本主,白族的善男信女也来烧香还愿,祈祷平安,人数越聚越多,加上绕桑林就在寺庙门前、空草地、桑树坪、冬瓜林中举行,规模越来越大。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刚好是种植水稻的农忙节令之前,又恰值天气和煦,山川秀丽,生活在苍山洱海一带数百个村庄的白族民众,不分男女,都插花戴朵,身着节日盛装。他们以村庄为单位,几十人至上百人不等,成群结队,近则数里、数十里,远则一两百公里或更远,携带祭祀用具和简单的行李以及食品、炊具等,自发组成“绕三灵”祭拜队伍,从四面八方赴会。人们满怀热情,希望通过自己虔诚的祭拜,祈盼各路神灵的庇佑,使今年风调雨顺,秋后五谷丰登;也祈祷阖家平安。“绕三灵”队伍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其组成一般分为三部分:前导为一男一女(有时也为两男或两女)两位手执柳树枝和牛尾的老人(称花柳树老人);中部除了吹笛子的一人外,还有手执“霸王鞭”、“金钱鼓”的男女舞者数十人;队尾则由吹树叶的一人和数十位亦歌亦舞、手执扇子或草帽的妇女组成,排成“一字长蛇阵”,在花柳树老人的带领下,于农历四月二十三日早晨,聚集到大理古城城隍庙,点燃香烛,准备行装。当日,来自四方的白族群众,从城隍庙出发,一股股,一队队,一路载歌载舞,沿着点苍山麓向北,先到矗立着唐代三塔的佛都崇圣寺燃香祭拜;继而又迤逦北行约16公里,到达苍山五台峰下的朝阳村本主庙祭拜本主,称为“南朝(拜)”,再往北到庆洞村,祭拜佛教寺庙圣源寺以及被称为“神都”的庆洞本主庙,称为“北朝(拜)”。人们认为“神都”所供奉的是大理地区最大的本主“五百神(之)王”。然后,在寺院内外场地,打“霸王鞭”和“金钱鼓”,跳扇子舞、唱白族调子,傍晚在神都周围埋锅造饭,当晚即夜宿庆洞庙宇和四周野地树林中。人们如痴如狂,在神都内外尽情歌舞,通宵达旦,热闹非常,使这里成为“绕三灵”活动的中心场所。

标签:大理 情人节 狂欢节 民族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站资源仅供学习参考,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搜索及网友提供,所有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云南方言网[Www.YunNan517.Com]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您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站所有信息资源仅供学习参考,如果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网址!谢谢您的支持!

来源:云南方言网 Www.YunNan517.Com

云南方言网 官方公众微信号:YunNan517 新浪微博: 请您资助我们

Copyright © 2009-2023 云南方言网 Www.YunNan51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