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方言网,致力于宣传云南多元方言文化,打造云南最大方言门户网站!
  •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方言快报

说年轻人“方言危机”是杞人忧天

时间:2012/3/26 9:50:26   作者:李而亮   来源:中国青年网   阅读:1454   评论:0
内容摘要:  进入2012年,从全球到中国,这也危机,那也危机,危机已成为频率很高的热词。如果哪类事情不“危机”一下,似乎就不潮流。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1000多人进行一项在线调查显示,95%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怯于说方言的年轻人,37.1%的人...

  进入2012年,从全球到中国,这也危机,那也危机,危机已成为频率很高的热词。如果哪类事情不“危机”一下,似乎就不潮流。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1000多人进行一项在线调查显示,95%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怯于说方言的年轻人,37.1%的人表示身边能说纯正方言的年轻人已经不多,因而得出结论:中国年轻人正遭遇“方言危机”。 

  应该承认,调查中受访者的认定基本反映了目前大中城市人们语言交流间的普遍状况。当代年轻人大都说普通话,也是客观事实。但是否就认为年轻人怯于说方言或不会说方言了,笔者觉得此结论有危言耸听之感。 

  中国的发展走向全球化,首先源自全国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量新城市的崛起、人才大范围的流动、高校学生大幅度增加、打工者成群结队的异地寻活、不同地域家庭的大量结合等等,必然会导致方言的逐步淡化。同时,随着年轻人文化程度提高,语言能力增强,像他们父辈无论到哪里“乡音不改”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在大城市尤其是新兴移民城市,基本上通行普通话。如在深圳、厦门等城市,你要讲当地方言反而大家听不懂了。 

  在这个大融合、大流动的时代,人们疏远方言是自然而然的事。特别是年轻人,不管是什么地方,从幼儿园开始的教学就以普通话为主,到了大学更是五湖四海,只有普通话才是主导语言。工作以后大部分都留在城市里,即便是同一省份的不同城市,方言也有很大区别。为了交流方便,讲普通话是最好的选择。 

  离家久远,家乡话说得少了,对方言有所生疏是正常现象。但由此认为带来了“方言危机”,言过其实。人活在世上,不可能只讲一种语言。但不管你掌握多少语言,总有一种是你的母语,那就是生长地的方言。既然为母语,就如你天然的基因一样,与生俱来,永不改变。即使在外时间很长,但口音就是你生长地的烙印。而一旦回到其生长的土壤气候,很快就会重新滋长起来。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外时间长了,遇到老乡后家乡话似乎不会讲了。可一旦回到老家,见到父母亲人,家乡方言自然脱口而出。古时候一旦离家,回家机会比现在少得多。“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发衰。”是对母语难变的最好描述。 

  从笔者亲历的感受来看,人口的大融合、大流动,不仅不会泯灭方言,反而为方言的扩散普及提供了更有利的机会。笔者母语为粤语,从读大学开始,先后在武汉、河南、西藏、北京长期生活。如今不仅家乡方言不忘,还熟练掌握了曾学习工作所在地的方言。一家人平日生活中不断变换方言交流,乐也融融。 

  从家庭到社会,莫不如此。改革开放之风从南边吹起,想当年能说几句粤语,唱几首港台歌,都是年轻人觉得无比时髦的事情。有些歌星影星,故意以粤语拿腔拿调,引得青年人争相模仿。那时大家恐慌的不是方言危机,而是普通话危机。 

  现在的“80后”“90后”很少说方言了,这本身就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也是民族间、地域间相互融合的结果。到过西藏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许多藏族同胞的普通话说得比我们内地人还标准。不仅如此,当代藏族作家绝大多数以汉语来写作,通过他们的著作才会在更大范围内让人们准确地了解西藏,深入地理解藏族同胞的心灵。这样的结果,完全得益于国家长期以来在藏区实行双语教育的成效。而在前年,由于某领导倡议在广州停播粤语电视频道而导致的“捍卫粤语”风波,最后不过是闹剧一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土不变,养育的人就不会变。担心当代年轻人平时不说方言,就推断出一个“方言危机”,纯粹为杞人忧天。


标签:年轻 年轻人 方言 危机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站资源仅供学习参考,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搜索及网友提供,所有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云南方言网[Www.YunNan517.Com]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您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站所有信息资源仅供学习参考,如果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网址!谢谢您的支持!

来源:云南方言网 Www.YunNan517.Com

方言资讯

云南方言网 官方公众微信号:YunNan517 新浪微博: 请您资助我们

Copyright © 2009-2023 云南方言网 Www.YunNan51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