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方言网,致力于宣传云南多元方言文化,打造云南最大方言门户网站!
  •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方言快报

横跨两省,一家人说出三种方言

时间:2012/3/28 11:42:21   作者:未知   来源:浏阳网   阅读:4138   评论:0
内容摘要:老龙王庙,庙在上栗县,戏台在醴陵;看戏的人坐在江西,演戏的人却在湖南 3月12日,久雨初晴。阳光笼罩下的麻石老街,清新自然。在“两省(湖南、江西)三市(上栗、浏阳、醴陵)”交界处的麻石街李畋故居前,当地村民谢爱民正在和两个乡邻闲谈,场景甚是祥和。“我是江西上栗人,他是浏...

    老龙王庙,庙在上栗县,戏台在醴陵;看戏的人坐在江西,演戏的人却在湖南

    3月12日,久雨初晴。阳光笼罩下的麻石老街,清新自然。在“两省(湖南、江西)三市(上栗、浏阳、醴陵)”交界处的麻石街李畋故居前,当地村民谢爱民正在和两个乡邻闲谈,场景甚是祥和。“我是江西上栗人,他是浏阳人,他是醴陵人。”在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籍贯之后,谢爱民又笑着对我们说,“你现在就是一脚在湖南,一脚在江西了。”

    湖南江西共一街

    麻石老街在麻石村,位处栗水河边,是两省三市的一段分界线。在106国道修通之前,这里自古就是湘赣的通衢大道,从这里往东出江西上栗,往西顺河进醴陵城,往北便是浏阳金刚镇。

    街道不长,仅约500米,从街头到街尾,细细走一趟还不到10分钟。街道也不宽,仅为3米,但以街道中心为界,湘赣各半,东侧属于江西,西侧属于湖南,称为“两省共一街”。

    因为地理位置独特,此处的趣事便层出不穷:立在街口的老龙王庙,主体建筑坐落在上栗县境内,戏台则在醴陵境内;看戏的人坐在江西,演戏的人却在湖南。

    当地人说起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另外一件趣事。街东街西两边的两家人,一家属于江西省,另一家属于湖南省,如果步行的话,不出几分钟可以互相串门,甚至在其中一家里喊一嗓子,另一家就能听得到。

    可湖南就有这么一个人,非得要给对面的江西邻居写信。这封信足足“走”了十五天才到了对面邻居家里。

    原来,这封信由金刚镇邮政所“出发”,经过浏阳碾转到上栗县再折回麻石街,这一圈路程用了半个月。如果把这封信直接送到邻居家里,连五分钟也用不了。

    一家人说三种语言

    当然,除了“有趣”,还有因地理位置而带来的两省三市文化互通。

    沿麻石街向北约行二里路,金刚镇与醴陵市富里镇交界线上,矗立两栋气派的民宅。其中一栋的主人是李庆连。

    给我们开门的是去年刚嫁过来的儿媳妇,江西上栗人。儿子李军虽然在醴陵出生,但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接受的都是浏阳的教育。

    李庆连一家既有江西人,也有湖南人;既有醴陵话,也有金刚话,生活习惯和语言都离不开两省三市。“我们离富里有七八里路,到金刚镇上有五里路。”李庆连说,他一家上街买东西都往金刚去。

    早些年,李庆连常常遇到一个尴尬事,在他家门口不远处的一个坡上,有时候打个电话一不小心就是省际长际。短信一下来三个:萍乡欢迎你,株洲欢迎你,长沙欢迎你。

    “急人呀,我都不知道我属于哪里人了。”李庆连说,现在家里的手机全部上了浏阳的号。还有不少亲戚都在金刚沙螺村。按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祖先就是金刚桃树湾那里搬迁过来的。

    李庆连几乎所有的事都与浏阳有关,但有一点,他家门口的成堆垃圾与对面的浏阳邻居形成鲜明对比。李庆连一脸憨厚,“看来,我也要跟着环境同治了。”

   地理风物

   商家云集,金刚素称“小南京”

   金市(现称金正街)是金刚镇一条非常有名的老街。

   改革开放前,金市上的商店就已林立。之后,这里的个体商店更是如雨后春笋,商店开业的达到380家,年交易额10亿元。基于此,金刚便素有“小南京”的美誉。

   至今保存最古老的商店

   这条古老的街长1公里、宽3米,街上布满了服装店、鞋帽店、文具店等。走着街上,冷不防店门口抛出一句:在这里,没有你买不到的衣服。

   街两旁新老房子交织着,有红砖房,也有木质结构的老房子。宋玉福的店子是整条街最古老的,也是木质结构保存最好的房子。

   今年75岁的宋玉福仍然经营着南杂铺子,很古老的柜台,漆黑的天花板,与现代商店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是他一手经营的家业,有着一种难以抹去的恋旧情结,甚至不愿意翻新,“我在1988年花了6.42万元高价买下来的,前身是供销社的商铺。”


标签:横跨 两省 一家 一家人 家人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站资源仅供学习参考,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搜索及网友提供,所有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承担内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云南方言网[Www.YunNan517.Com]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您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站所有信息资源仅供学习参考,如果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网址!谢谢您的支持!

来源:云南方言网 Www.YunNan517.Com

方言资讯

云南方言网 官方公众微信号:YunNan517 新浪微博: 请您资助我们

Copyright © 2009-2023 云南方言网 Www.YunNan51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2000143号